- 戒賢智光判教之爭
- 戒賢、 是唯識宗十大論師中心人物護法的弟子, 同時也是玄奘三藏在印度求學時的老師。 智光, 是與戒賢同時代的大乘空宗論師。 關於他們二位的爭論, 法藏的《十二門論宗致義記》中說︰‘近代中天竺那爛陀寺, 同時有二大德論師, 一名戒賢, 一名智光, 并神解超論, 聲高五印, 六師稽顙, 異部歸依。 大乘學人仰之如日月, 天竺獨步, 軌范成規, 遂各守一宗, 互為矛盾。 謂戒賢遠承瀰勒、 無著, 近踵護法、 難陀, 依《深密》等經, 《瑜伽》等論, 明法相大乘, 廣分明數, 用三教開宗, 題自所依為真了義, ……’戒賢依深密、 瑜伽等經論, 立三時教判, 謂︰一、 第一時有教︰此謂眾生迷執有我, 因而起惑造業, 沉淪生死。 釋迦牟尼初說法時, 說業感, 因緣, 四聖諦等法, 以破其執著。 《四阿含經》等小乘經典, 皆屬此教, 這是不了義教。 二、 第二時空教︰謂小根者聞四聖諦法, 雖斷我執, 而於諸法, 執為實有。 佛為破彼等法執, 宣說諸法皆空之理, 令舍小乘而入於大乘, 如《般若經》等大乘空宗經典, 皆屬此教, 此雖比初時教進步, 但仍不是了義教。 三、 第三時中道教: 謂於前二時, 互說空有, 未契中道, 佛於第三時《解深密經》等會中, 說唯識中道之理, 斷除小乘偏有, 大乘偏空的執著, 入於非空非有的究竟了義。 如《華嚴》、 《深密》等大乘經典, 皆屬此教。 唯此非有非空的唯識中道, 才是終極的了義教。 而智光以大乘空宗的觀點, 亦判佛教為三時, 即: 一、 第一時中: 如來為諸小根, 說小乘法;即‘心境俱有’的教法。 心是主觀的心識, 境是客觀的外境。 二、 第二時中: 如來為中根者, 說法相大乘, 所謂‘境空心有’的教法。 這是指大乘有宗的思想, 有宗主張‘境空心有’, 所謂萬法唯識, 外境是心識所變現。 三、 第三時中: 如來為上根者, 說無相大乘, 所謂‘心境俱空’的教法。 這自然是指大乘空宗的思想, 只有《般若》、 《中觀》等經論才是終極的了義教。 上述二種判教的主張, 無非都是抬高自宗, 貶抑他宗罷了。 但在當時, 却造成了空有兩繫的宗派之爭。 事實上, 大乘佛教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而發展出來的, 而大乘經典也是大乘思想興起後, 無數學問僧依據原始經典的精神的嘔心瀝血之作。 以今日眼光來看這種判教的诤論, 是沒有什麼意義的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